“五一”假期,气候适宜,很多人选择出游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出游,安全是首要原则。自由出行时,建议提前关注交通状况和票务信息,合理规划行程,通过官方APP、正规票务网站购票,警惕“内部渠道”等不正规购票渠道,以免造成经济损失。跟团出游时,建议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旅行社,通过“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查询旅行社、导游的资质和注册信息,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明确行程安排、费用明细、违约责任等内容,警惕“低价游”“零团费”等不合理低价产品。面对景区推出优惠套票卡券,建议提前了解其适用规则、使用期限、退改要求等,根据自身行程合理选择套票卡券。
时令蔬果丰富多样,消费者在享受美食时,务必注重饮食安全与卫生。外出就餐,建议选择经营资质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用餐时应注意食物是否新鲜,是否有异味,是否烧熟煮透。按需点餐践行“光盘行动”,自觉抵制“舌尖上的浪费”。网络订餐,建议选择资质齐全、有实体店、距离近的餐饮单位订餐,关注配送时间及食品包装是否完好,收到餐品后及时检查质量,切勿长时间存放,必要时可对食物二次加热。切勿随意采挖、购买或食用来源不明的野菜、野生蘑菇等食材。坚决抵制食用非法野生动物。
“五一”假期,商家促销优惠活动较多,消费者要保持理性,建议根据实际需求购物,不要一味追求低价,不因打折优惠而随意下单。线上消费时,应选择正规平台和信誉良好的商家,注意查看商品详情、用户评价及售后服务条款,避免被“超低价”“限时秒杀”“超额优惠券”等宣传诱导下单。对于网红推介的产品,不要盲目跟风,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线下购物时,应选择正规商家,注意查看商品包装,了解品牌、厂名、厂址、“三包”等信息,综合考虑商品品质、价格和售后服务,警惕低价促销陷阱,注意提防合同中的格式条款侵权行为,如“降价商品概不退换”“公司拥有活动最终解释权”“赠品不予三包”等,在追求性价比的同时,更要关注商品质量和安全。
餐饮、美容美发、健身等行业在节日期间常会推出预付费用促销活动。预付式消费虽然能带来便利和优惠,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消费者办理预付卡时应选择证照齐全、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商家。务必签订书面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价格标准、退费规则、违约责任等双方权利义务。避免存入过多金额,缩短消费周期,优先选择有效期短、可灵活退费的预付卡,避免因商家经营变动导致资金损失。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应注意保留发票、交易记录等消费凭证。若发生消费纠纷,要依法理性维权,及时与商家或交易平台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投诉。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消费纠纷,如产品质量、计量、价格、虚假宣传、虚假违法广告等,可通过全国12315平台的APP、微信公众号、微信或支付宝小程序等网络渠道,或拨打12345、12315热线投诉。
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