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明这个名字,对现在很多读者来说,也许不太熟悉。左明是著名的戏剧家、电影艺术家、左翼作家,是早期进步戏剧事业、中国无声和有声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创始筹备者之一。
《左明》作者:张芳
阅读《左明》,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身经历那段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岁月,也感受到张芳潜心耕耘之下平淡而深远的隐形力量。
——白描
一个被遗忘的名字,
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左明,这位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史与电影史上都有深刻印记的人物,曾与田汉、安娥等进步文艺人士并肩战斗。
而长篇小说《左明》正是一部反映左明悲壮激昂人生的文学作品。
书中主要描写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割据、日寇入侵背景之下,左明与田汉、安娥等文艺界进步人士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黑暗如磐中坚守艺术理想,服务基层大众,参与左翼文化运动,组建抗日救亡演剧队,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号召民众抗日救国的悲壮人生。集中表现了以左明为代表的抗战时期文艺界同人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

作者简介
张芳,笔名清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山花》《延河》等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出版作品有:以西北联大来汉中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此情可待》,以青春校园为主题的长篇小说《高三进行曲》,以女性成长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至爱成伤》,小说集《情归苏东坡》,散文集《莲花盛开》。主编出版《汉中石门》。
时代洪流中的文艺群像
在《左明》一书中,还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
左明智慧、勇敢、坚定,始终满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正义的执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让人深受感染。何挺颖是左明的同学和挚友,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在革命的道路上与左明相互支持,共同奋斗。他们的友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珍贵。左明的三哥廖佑民,为左明放弃震旦大学的学业,投笔从戎,一生护佑照顾左明,其兄弟情深令人动容。

图片源自网络:徐志摩

图片源自网络:徐志摩

图片源自网络:郁达夫
还有诸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作品中都有呈现——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洪深、徐志摩、欧阳予倩、郑君里、周信芳、陶行知、徐悲鸿、吴作人等,他们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开创者,为中国话剧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是中国早期电影艺术的实践者,在银色屏幕世界辛勤耕耘,呕心沥血推动着中国电影艺术的进步。
这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带着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在《左明》的世界里鲜活起来,共同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串联起中国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发展的宏阔历程,构建了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左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脱颖而出,打破了传统抗战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将关注点聚焦于文艺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为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开辟了新道路。

图片源自网络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左明》的出版,正好填补了关于左明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空白。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重现,更是一次精神的召唤——呼吁当代文艺工作者深刻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读《左明》,我们读什么?
《左明》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小说,它是历史与艺术的交汇点,是80年前文艺工作者呐喊的回声,也是今天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小说,更是对现实的一种映照。《左明》让我们回顾历史,反思过去,从中吸取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但小说中所反映的问题,如个人的理想追求、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今天,我们重温左明的故事,不只是缅怀,更是接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属于中国人的艺术传奇,感受那个年代的理想与担当,重温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初心与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