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碗“面皮”演绎秦人性格

原标题:用一碗“面皮”演绎秦人性格 吴京安:这部话剧,让我重温了对家乡的爱

dhkjkv6vFcykWiyU
话剧《面皮》剧照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 摄

作为著名舞台表演艺术家,吴京安虽多年在北京工作、生活,却从未在精神上远离自己的故土陕西——继近年来作为主演挑梁陕西话剧《白鹿原》《原上的星》《狄仁杰之月夜金魂》之后,日前,吴京安再度回到家乡,化身为本土新创话剧《面皮》中的“老队长”,将一个“面皮”与时代,秦人性格与根脉传承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在《面皮》演出亮相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期间,9月11日晚,记者对吴京安进行了专访,在他眼中,秦人秦音,在众多表达中可谓特别质朴而动人的情感传达强音,“这部话剧,让我重温了对家乡的爱!”

 从一个人,看舞台真诚

  “这次的角色和以前格外不同”

“娃呀,咱卖的是面皮,挣的是面皮钱,咱可不能不要脸!”舞台上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直穿心灵,让人动容。

话剧《面皮》是陕西省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由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全剧以关中传统小吃面皮为线索,通过讲述近半个世纪中,西府农家三代人做面皮、卖面皮,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奋斗故事,讴歌了老秦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展开一幅西部农村变迁的时代画卷,唱响一曲乡村振兴的奋斗之歌。

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之一,吴京安饰演的角色贯穿了全剧始终:他担起乡党的托付,对晚辈甫以大爱,他嫉恶如仇、讲究传统,却也积极拥抱时代,犹如“揉面团”一样,时刻把全村人“揉”在一起。

编剧张骥认为,吴京安饰演的角色,就如很多中国农村都有的一棵老树,代表着一种情感的牵绊、联结和传承。吴京安则说:“和以往我出演的角色相比,此次的‘队长’格外不同。我以前演过的角色,多是肩负使命,好像肩膀一塌,天就要塌一角。这次,我演了一个小人物,一个关中村子里的普通老人,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角色,给了我信马由缰的创作空间。”

生活气息极其浓郁,情感共鸣由心而发,是吴京安眼中话剧《面皮》的最动人之处,“这部话剧非常质朴,剧中的所有人物,能让人从脚后跟到头顶儿上,都感觉离我们很近,是扑面而来的真诚,也从人的情感角度,去窥探人物内心。也正是因此,我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在塑造人物时,也是‘拳打脚踢’,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设计——比如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扔个炒黄豆吃’的习惯性动作,就是我自己设计的”。

从一部剧,看秦人精神

  “中国男子汉的脊梁,是秦岭”

“咱就试活一下,不试活,谁知道呢!”在《面皮》中,从改革开放,到迈入新时代,吴京安饰演的“队长”的这句口头禅,频繁出现。在这句口头禅的背后,红强夫妻用擀面皮手艺勤劳致富,供两个儿子考上大学;在这句口头禅背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创业,在网上卖起擀面皮,更将花圃、民宿、凉皮融入了新农村建设,硬生生把一盘小美味做成了大产业。

在吴京安眼中,一碗擀面皮,融入酸甜苦辣人生滋味,它不仅是“三秦套餐”的重要组成,更书写了一部奋斗改变命运的励志史,亮出弘扬秦人性格的新名片,彰显着老秦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我是陕西人,虽然18岁就离开了家,但在这一方水土中,在秦岭脚下,我成长的根基是厚实的,我觉得我的每一丝头发,每一根神经,都能调动起我对这一方土地深深的爱。”吴京安说。

有乡村乡土文化的传承,有对乡情村风的守护——著名文艺评论家胡安忍认为,《面皮》里的三代人,生活环境迥然不同,人生际遇彼此各异,但精神是同一的,根脉是同源的,“从一碗面皮几十年的技艺传承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某些优良传统如滚滚洪流,在赓续中不断刷新,不断深化”。

这个观点,与吴京安不谋而合——因为在舞台饰演过大量刚毅角色,吴京安给国人留下“铁血硬汉”的深刻印象,吴京安却笑着说:“很多人都说我是男子汉,我说我是貌似男子汉。秦岭是中国大地的脊梁,在我眼中,它也是中国男子汉的脊梁——这方水土铸就了这方人独特的性格气质,这里的人们正直憨厚、诚实守信,有着直面人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面皮》让我重温了我对家乡的爱,这是我特别感谢这部话剧的一点。”

来源:西安新闻网

为您推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