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汉中天坑群第八次国际联合科考队走进镇巴县三元镇,考察神秘的天坑群。 省地质调查院研究人员唐力向记者介绍道:“天坑的成因类型主要有两种,塌陷型和冲蚀型。天悬天坑是特征明显的冲蚀型天坑,在汉中天坑群中最为典型,在全国也较为罕见。与塌陷型天坑‘像城市地下水管网一样’复杂的地下水系不同,天悬天坑底部只有一个洞穴,地表水流入这个洞穴形成地下水。” 天悬天坑剖面呈瓮状,崖壁陡峭,口小而紧,向下渐次增大,最大坑深183米,坑底规模达到220米乘以170米。沿坑壁有数道水帘飞瀑直下,导致坑底常年积水。坑底发现有“飞猫”之称的珍稀动物红白鼯鼠。从空中航拍,该天坑呈心形,被称为最美心形天坑。 倒洞同样也是本次科考队的考察范围。沿着洞口进入,只见地下暗河的河床痕迹明显,底部满是河水冲刷遗留下的岩石碎片。据公开资料显示,倒洞是地下水沿构造裂隙顺地层层理溶蚀、冲蚀而成,具有典型的流入型洞穴特征。洞口呈厅堂状且有大量淤泥层,层厚0.8至1.2米,最厚处可达2米。洞顶可见细小鹅管及少量石钟乳,洞内两侧岩壁上钙华发育,可见少量石花。 此外,联合科考队员还到圈子崖天坑、黎溪坪洼地,对天坑群地质公园内天坑、洞穴、石林、竹海、草甸等综合串珠式立体开发方面进行了考察。至此,汉中天坑群第八次国际联合科考野外综合科考阶段任务圆满结束。 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洪增林表示,汉中天坑群具有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等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希望通过本次科考,能够在秦巴山区岩溶地貌的分布规律、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基本特征、岩溶区古生物化石和动植物资源调查、天坑群形成演化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果,提出汉中天坑群科学保护利用新模式,为汉中市政府提供汉中天坑群保护利用系列决策咨询建议,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来源:汉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