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宁强县毛坝河镇西流河畔的“状元村”

“西流河,崖对崖,大人娃儿穿草鞋,出门一路山歌子,回家一篓块块柴。”这是几十年前流传在汉中市宁强县毛坝河镇西流河一带的民谣。穷则思变,“穷莫丢书,富莫丢猪”也成为了老百姓的口头禅,尊师重教的风气顺势形成。特别是张家山村因培养出多名名校大学生,而被外界赞誉为“状元村”“文化村”。

从宁强县毛坝河镇街道向东北行进20余公里,七拐八弯,山路盘盘,便可到达大山深处的张家山村。全村337户941人,祖祖辈辈以耕种为主,因学致贫17户52人,曾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dd1e34e5bf19394a618e7be085688d30

然而,几十年前,随着改革开放高考的春风吹进了这个闭塞偏僻的小山村,“唯有读书才有出息”成为了村民们的共识,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氛围日渐浓厚。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有文化才有希望,有知识才能有出路。”村民王翠英说,当年为了让两个孩子上大学,她背了很多债,现在孩子们都有了稳定工作,很值得,很知足。

改变面貌靠读书。在席远亮家中,暗灰的墙上挂满了“三好学生”荣誉奖状。“这么多年来,我们背井离乡,省吃俭用,盼的就是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辛苦没有白费,孩子席子恒2021年考上了清华大学。”他动情地说。

在张家山村,教育是所有家庭的头等大事,永远放在第一位。在走访中,很容易感受到这方土地的书香气,不少村民家中张贴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等条幅。村民说,“这是专门用来激励孩子发奋读书的。大人们从来不比吃穿,就比谁家娃儿争气。家里有人考上大学,走出门身板都要直挺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上小学时,村里的一个孩子中考成绩全县第一,是我学习生涯中从未变过的榜样和标杆。”去年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录取的罗昌兴说道。

2002年,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的张家山村安宁,中考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陕西省博迪中学。此后,再接再厉,攻坚拔寨,一口气拿到了中山大学本硕学位、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自此,张家山的学子你追我赶,一个个如愿考上大学走出张家山村,村子里也逐渐掀起了“攀比”风,比谁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拔尖,比谁家的孩子考上好大学,比谁家的孩子更有本事。“目前,全村考取本科以上大学生235名, 985、211和双一流大学108名,硕士和博士4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李荣强自豪地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家山村民发现,走出大山的捷径就是读书。“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不少孩子都不愿读书。但我们村不是这样,父母们都很重视教育,不管干什么都得有知识。”村民王仕琼说。

“我们每隔几年都会邀请从毛坝河镇走出去的优秀青年返回母校,为在读学生讲文化、传经验。”分管教育的镇人大主席谷欣兵说,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当身边的榜样越来越多,尊师重教的美德就会成为一种习惯。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近年来,该县毛河镇党委、政府聚力抓好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始终以落实控辍保学各项制度为抓手,精准实施依法控辍、管理控辍、质量控辍、扶贫控辍和情感控辍等措施,统筹抓好智、障、残、弱类学生教育帮扶,确保农村义务段适龄儿童“无一失学、无一辍学”。 同时,全面落实高校、高中和中职等惠民扶助政策,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党的好政策沐浴到千家万户。“教育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决定一个地方的未来,我们将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助力孩子们走得更好更远,让孩子们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毛坝河镇党委书记董兴志说。(通讯员 崔剑波 刘炳林)

来源:汉中市宁强县委宣传部

为您推荐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