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日,在宁强县羌族文化博览园里,身着羌族服饰的姑娘正在演唱羌歌。 本报通讯员 黎德华 摄
近日,在宁强县中心广场上,身着羌族服饰的舞蹈演员随着音乐跳起羌舞,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记者 王姿颐 摄
春日,宁强县羌族文化博览园里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这里不仅有羌歌羌舞、舞狮子、跑旱船、赶毛驴等民俗表演,还有核桃馍、麻辣鸡、根面角等特色美食。在这里举办的以羌文化为主题的首届新春民俗文化艺术节,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打卡”,羌文化再一次点亮汉江源。
宁强县是古代氐羌民族的居住地之一,取“羌地永宁”之意,古名“宁羌”。千百年来,羌文化在这里绵延发展,留下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强县因此被誉为“汉江之源、羌族故里”。
近年来,宁强县以羌族民俗文化展示为基础,以羌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把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理,打造有味道、有记忆、有传承的特色县城。
■ 羌歌羌舞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日,记者在宁强县中心广场看到,来自宁强县羌歌羌舞协会的演员们欢乐起舞,观众们也兴高采烈地加入其中,大家沉浸在温暖的气氛中久久不愿散去。在宁强,羌歌羌舞颇受当地老百姓喜爱,日常娱乐、节日庆祝,都可以用一段羌族歌舞将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为实现羌舞更好传承发展,宁强县羌歌羌舞协会聘请了来自四川的专业羌舞演员,这些演员的加入,提升了表演的艺术水平和专业水准。
“羌族舞蹈有祭祀舞、敬酒舞等。我们这些热爱羌歌羌舞的人聚在一起,通过专业演出将羌文化展示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羌文化。每年,我们都会在汉中各区县进行演出,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喜爱。”宁强县羌歌羌舞协会主席、陕西氐羌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黎春红告诉记者。
自古以来,羌族人民就喜欢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来表达生活中的悲欢喜乐。羌歌简明朴实、生动活泼;羌舞类型众多,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既有《皮鼓舞》《开山》《打梅山》等严肃庄重的舞蹈,也有欢快的礼仪性舞蹈,比如敬酒舞。敬酒舞一般是几个舞者站在客人的身边,抬脚踏歌,左右摇摆,甩动肩膀,以表达热烈欢迎的含义,直到客人尽兴为止,颇具地方特色。
■ 羌绣传承创新 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
羌族的刺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羌文化的载体之一,精美的羌绣展示着羌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多才多艺。羌族妇女从自然景物中取材,在绣布上完成绚烂多姿的刺绣图案。日月水火、山石田土、花鸟虫鱼等都是她们的灵感来源。
在宁强羌族刺绣传习所,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绣娘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心中所思所想。如今,绣娘们的作品上不仅有传统的万字格、羊角花、团花等,还有火箭等图案。与一般刺绣不同的是,羌绣不会提前绘制图案,绣娘全凭灵感与经验进行刺绣。因此,她们绣出来的作品造型灵活多变、特色鲜明,不会有两件完全一样的羌绣作品。
在政府的支持下,宁强羌绣代表性传承人王小琴以“公司+学校+基地+合作社+绣娘”的模式,组建了10个羌绣传习基地,开办了3家社区工厂,研发了300余种羌绣产品,带动留守妇女灵活就业1000余人。“我们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壮大传承人队伍,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王小琴说。
为加速羌文化保护传承,宁强县建设县非遗传习中心、传习所和羌文化数据库,推进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加强羌文化理论研究及宣传工作,深入挖掘羌文化内涵,保护羌编羌绣、羌歌羌舞等文化遗产,积极举办羌族文化旅游节、羌族美食节、羌族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活动展示的羌编手工艺品、羌族茶艺、羌舞、羌族咂酒歌等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带动了旅游消费,提升了宁强羌文化品牌影响力。
■ 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初见成效
宁强县羌族文化博览园建成,青木川、汉江源景区羌族傩艺表演团队不断壮大,宁强羌族刺绣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按照打造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示范县的定位要求,宁强县坚持羌文化特色引领,用心塑造精品,打造“汉江之源、羌族故里”核心品牌,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初见成效。
宁强县从景观小品、绿化节点、装饰雕饰、公共设施入手,积极梳理一批羌文化意象标识、特色形象、典型色调,将羌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宁强县对主要街区、广场、公园进行了羌文化勾勒点缀,对路灯、标识标牌、门头牌匾等进行羌文化风格设计,打造羌文化美食一条街,将特色羌族美食纳入其中,发展夜间经济,为羌文化特色县城增添烟火气息。
下一步,宁强县将依托羌族聚集地、羌文化等优势资源,持续抓好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持续壮大以羌绣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保护羌文化遗产和手工艺人,做好传承发展,构筑羌文化产业生态圈。同时,宁强县将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完善县城基础设施,改善城区环境,统筹推进特色集镇建设,加快羌文化特色县城建设。
(陕西日报记者 王姿颐)
来源:陕西日报